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支柱;他,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身患绝症,却一直坚守在岗位上不退缩,直到生命的尽头。退休前夕,无情的病魔折磨得他只能躺在病床上,但他对自己一生的追求永不后悔。办好退休手续后不久,他就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就是我高中时教过我化学的杨逢春老师。
杨逢春老师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二十多年, 1993年调到宾川县人民法院工作,历任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办公室主任、研究室主任等职务。在长期的工作、学习和实践中,他不断虚心学习,加强自身政治业务修养,培养出新时代法官所具备的优良品德以及对法院事业的真挚情愫。
多年来,无论在任何岗位上都是忘我的工作,把自己的身体健康放在工作之后。特别是2004年8月,时年55岁任研究室主任的杨逢春老师被诊断患有肺癌并做了左肺下叶手术切除后,没有被病魔吓倒,在出院后仍然奋斗在工作岗位上,写出了一篇篇反映宾川法院风貌和法官风采的新闻宣传稿件,被各级媒体采用。“身患重病不思退,殚精竭虑谱华章”是杨逢春老师在法院工作十六年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在宾川法院调研和新闻宣传工作方面更是成为大理州法院系统新闻宣传工作的一名标兵。
杨逢春老师离开我们一年多了,他工作时的点点滴滴常常浮现在我的心头,激励着我努力工作。
“现在事情多、太忙,等过一段时间有空再考虑检查身体”
十多年以来,杨逢春老师任劳任怨,辛勤工作,并因此积劳成疾,患了慢性胃炎、肠炎及肩周炎等疾病。由于忙于工作,他一直未能挤出时间住院彻底治疗,他的家人一再劝说,要他入院检查作彻底治疗,他总以“现在事情多、太忙,等过一段时间有空再考虑”来敷衍过去。为了写好材料,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有时为写一个报告,吃饭、睡觉都还在想着如何写才贴切,想到好的思路,不管是吃饭还是睡觉,他都会马上把想到的东西写下来,常常写得忘记了吃饭和睡觉。2OO4年6月,由于长期的劳累,杨逢春同志开始出现长时间咳嗽的情况,有时还咳出血来,他没当回事,以为是咽喉发炎,自己开点药吃就抵过去了。直到八月的一天,实在抵不下去了,才在亲属的陪同下到医院检查,谁知不幸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他被确诊为肺癌! 这对他和家人是何等大的打击!当我们知道这一不幸的消息后,所有同事和同学都感到很悲痛。我知道,他拼命工作,不注意休息,不及时住院治疗,导致他的疾病越拖越重,他是让工作给累病的!
在院领导的关心和亲属的陪同下,杨逢春老师到医院做了左肺下叶切除手术,出院后他马上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仍然主持着研究室的全面工作。2OO5年底,中共宾川县委批准并实施了宾川县法院中层领导的职级待遇,他考虑到解决别的同志的职级问题,主动提出他不再担任研究室主任一职。他离任后仍然一如既往地工作,院领导要他多注意休息,他总是笑笑说:“我没事,能抵得住。”手术后,杨逢春同志定期到昆明化疗,每次化疗后身体都十分虚弱,但他想到的不是休息,化疗一结束就回到单位照常工作,同事们经常听到他的咳嗽声从办公室传出,大家都很担心他身体受不了,劝他多休息,可是他对同事说声谢谢,又继续工作。
2008年10月的一天,在宾川县法院强制执行案件的现场,由于被执行人的亲属持火药枪抗拒执行,到场协助执行的武警使用了催泪弹,浓浓的烟雾呛得在现场的人打喷嚏、流眼泪,湿透了胸襟的他仍然抬着摄像机跑出跑进捕捉镜头,几位同事想替他拍摄,但他怕别人拍的不够好,还是坚持到了最后。等到工作结束,他累得一下子坐在地上,衣服都被汗水和泪水浸透了,手里还紧紧地握着摄像机。
四年多来,他总是不停地往返于医院和法院之间,与无情的病魔努力地抗争着。有时我也在想,他扛着这样的病体不停歇地工作着,到底图个啥?为钱吗?当然不是!钱对于她的诱惑力远在正义、道德、良心之下。他得了这么重的病,花费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不少的帐,但他从来没有向单位要求和索取过什么。他说:“能够付出我就感到高兴,从来没有想过要什么回报。”为官吗?更不是!已经59岁的他不可能再当什么官了,他只是深深地热爱着这个岗位。
“我渴望用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为法院更多地做一点事,尽一份自己的心。”这就是杨逢春老师无悔的追求。
由于他的这种忘我工作精神,同事都称他为“铁法官”,同时也带动了全院干警,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使宾川县法院的各项工作年年有创新,有进步,受到县委和上级法院的肯定和好评。
“ 我不审案子,但我要为办案出份力 ”
研究室专责是专职负责调研、新闻工作的部门,担负着大量文字的撰写任务,是法院领导掌握工作动态,进行科学决策和指导工作的参谋助手,也是法院对外、对上、对下的窗口和敏感的神经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法院的整体形象。文字工作是脑力活、辛苦活,往往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很多时候必须加班加点,才能完成工作任务。他写材料,不是为了应付了事,而是为办好案件尽一点自己的力量。
杨逢春老师深知新闻宣传必须符合政治的需要,因此多年来他坚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严格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在政治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通过多年来对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深刻领会,杨逢春同志认识到,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必须加强政治理论修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强化公正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在每次严打整治斗争中,为维护全县社会稳定的大局,在保证审判效果的同时他认真做好案件的宣传报道,使案件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而不是就案办案,一判了之,力争做到审判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 对找到他咨询的来访群众,他总是热忱地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真诚的为他们排忧解难,赢得了群众的信赖。特别是对于一些不懂法的农民群众,他更是十分耐心地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赢得明明白白,输得心服口服。
宾川是农业县,土地问题一直是热难点问题。2009年初,他的身体越来越差,长期的病痛已经使他消瘦到了极限。为使办案法官有政策和理论的依据,妥善审理好土地纠纷案件,他经过半年的调研,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完成了调研文章——《宾川县涉农土地纠纷亟待引起重视》,从宾川县涉农土地纠纷案件存在的突出特点和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处理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这篇调研报告得到了县委政府的好评,被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机关刊物《审判与法制》刊用,为法官们审理土地纠纷案件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帮助。有人对他说:“你身体都这样了,休息才是最重要的,何况你马上就要退休了,何必还这样拼命的干?”他总是回答说:“我就是想没多少时间工作了,希望能对办案多一些帮助,我不办案子,但希望我写的东西能够对法官办案起一点作用,那我的辛苦就没白费了。”
“不干就算了,要干就要尽力干好”
我是1994年大专毕业分配到宾川县人民法院工作的,那时,法院新闻宣传工作很滞后。时任办公室主任的杨逢春老师通过认真思考,多方考察,报经院党组批准于1995年在大理州法院系统率先创办了《法院工作简报》,旨在宣传法院和法官形象。1999年创办了《法苑杂谈》,专门用于刊登本院干警撰写的理论调研文章;与宾川电视台合办专栏《法庭内外》,每年制播节目均在40期以上,播出专题片、通讯、消息60篇以上,通俗、生动的《法庭内外》成了宾川县广大群众必看不可的热点节目。十几年来,《法院工作简报》每年编发50期以上,《法苑杂谈》20期以上,很多文章还被上级法院和其它刊物采用。而他自己在鼓励干警撰写稿件的同时,也带头积极撰写稿件,共撰写了新闻宣传稿件250余篇,其中被《云南法制报》、《审判与法制》、《大理日报》和州法院等州级以上报刊选用140余篇,撰写理论调研文章45篇,其中《大理州行政审判新情况分析》、《对宾川县盗窃摩托车犯罪的调查与思考》、《关于非金融机构违法借款纠纷的调查与思考》分别获省法院课题调研一、二、三等奖,参与的省高院重点调研课题《雇员受害赔偿纠纷在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获省高院“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与他人合作完成的《从法院机构改革看基层法院内设机构的科学设置》获州法院课题调研三等奖。他报道的现场新闻《别开生面的强制执行》被评为优秀电视节目。
杨逢春老师肯钻研,能吃苦,在他的带动下,宾川法院的新闻宣传工作大有起色,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法制氛围,由于工作出色,多次被院党组评为先进个人。2006年底,被大理州中级人民法院荣记“个人三等功”。他撰写的稿件紧紧围绕法院的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准确、及时地反映宾川法院审判工作、队伍建设的新成果、新情况、新问题,为院党组科学决策发挥了桥梁和参谋、助手作用,开创了宾川法院新闻宣传工作的新篇章。
2005年5月,我从基层法庭调到纪检组工作,与杨逢春老师的办公室对门,看到他那样忘我的工作,作为学生的我为他的身体感到十分担心。我多次劝他注意休息,别太累了,可是他说:“工作这么多,办案的法官比我还辛苦,我如果不把他们办案的情况宣传出去,问心有愧呀”。我想,作为学生的我应该做点什么呢?学生时代我就喜欢写作,我可以跟杨逢春老师学学法制新闻写作呀,这样也可以为老师分担一些工作压力。我把这想法和杨老师一说,他显得十分高兴。就这样,我第二次成为了他的学生。在他的帮助下,我从学写简讯开始,慢慢的也利用自己学的法律专业写一些理论文章。当我看到我写的一篇篇文章被《大理日报》、《云南日报》、《云南法制报》刊登出来,心里是多么的高兴,这在以前是想都没想过的事情。如今,几年过去了,我的许多文章被国家级、省级报刊、网络采用,特别是《云南法院网》开通后,我更是与《云南法院网》结下了不解之缘。杨逢春老师把我带进了法院宣传的大门,我才感受到工作的另一种价值。他的那句话我至今还清晰的记得:“不干就别干,要干就要尽力干好,文字工作很辛苦,但也很有收获”。
“别来看我了,把时间用在工作上”
2009年2月,年满60周岁的杨逢春老师达到了退休年龄,办理了退休手续。他时不时的还写几篇文章送到我办公室来,用行动支持我分管的宣传工作。我对他说:“你就别操心了,好好修养身体要紧!”他还是说:“没关系,能写我就写点,在家里闲着也没事”。由于病情恶化,2009年7月以后,就一直住院治疗。住院期间,法院领导、同事、亲戚、朋友和他的学生经常到医院看望他,每次他都说:“你们别来看我了,把时间用在工作上,我不能工作了,不希望因为我的病影响了你们的工作时间”。有一次我去医院看他,在聊天的过程中他说:“有人说我失去了很多,我倒认为自己收获了很多,当老师的那些年,有很多成了气候的学生,在法院工作的这十多年,我尽心尽力的工作,没有浪费时间,没觉得有什么遗憾”。
他生活简单,安于清贫,奉行“五官端正”,即“手不伸、脚不懒、耳不偏、嘴不馋、眼不花”,只求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不图奢华享乐。工作期间,他穿得最多的衣服就是法官服,法院也从没有收到关于他的举报。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位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
2009年11月21日,杨逢春老师带着对人生的深深眷恋,永别了他的亲朋好友,驾鹤西去。他走了,走得十分释然,在他工作的时间里,他没有虚度光阴,他给我们留下的是学习的榜样。
“人最可贵的并非完美与不朽,而是无私的奉献与追求”。杨逢春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不为名利,勤奋工作的人民法官,正是有了他的努力和拼搏,宾川法院的调研和新闻宣传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他用自己手中的笔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华章。
我在心底深情的呼唤:老师,您一路走好!